国务院批准,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

2025-10-13

2025年9月30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,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经国务院批准,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。这份名为《2024、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的文件,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单一发电行业历史性地扩围*四大重点排放行业。

这一政策突破并非孤立事件。生态环境部同期发布的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显示,截*2025年8月底,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.96亿吨,累计成交额高达478.26亿元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.14亿元,创下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新高。

政策核心:公平与效率并重

此次纳入三大行业,政策设计思路清晰可见——"循序渐进、抓大放小"。方案强调分阶段推进,以主要排放企业和排放工序为重点,合理确定配额分配范围。与发电行业保持一致,2024、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,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分配配额。

政策导向更是旗帜鲜明:"激励先进、鞭策落后"。单位产出碳排放越低,配额盈余率越高,直接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、降低排放强度,推动能效提升、原料燃料替代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。这实质上是用市场化机制为企业设立了清晰的低碳转型路标。

征求意见期截止于2025年10月13日,时间窗口紧凑,凸显了政策落地的紧迫性。各利益相关方需抓紧时间研读反馈,共同完善这一影响深远的制度设计。

市场活力:规模与效率双提升

全国碳市场在2024年已展现出蓬勃生机。报告显示,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,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猛涨43.55%,全年累计成交量1.89亿吨。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的同时,交易价格更好地反映了供需关系,交易主体参与意愿明显增强。

新纳入的三大行业将带来质的飞跃。1334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已公布,碳排放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全面启动,企业账户开立工作稳步推进。这一扩围行动将显著提升碳市场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。

清缴完成率创历史新高,更是市场健康运行的有力证明。截*2024年底,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.98%,其中28个省级地区实现100%履约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全国碳市场扩围的同时,地方试点碳市场仍在有效运行。以上海为例,其碳市场覆盖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,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,创造了全国**连续12年100%履约的记录。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并存互补,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碳市场体系。

企业应对:从合规迈向价值创造

面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大变革,相关企业亟需转变思维——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管理。

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,确保监测、报告与核查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分配配额的机制,要求企业必须精准掌握自身产出与排放数据。

低碳技术投资成为战略必需。在"激励先进"的政策导向下,单位产出碳排放越低,配额盈余带来的潜在收益越高。企业需要加大对能效提升、原料燃料替代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投入和评估,提前布局减排项目。

碳配额已从单纯合规要素转变为企业资产。建立专业碳资产管理部门或团队,负责配额的交易决策、风险管理和价值挖掘,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核心经营管理活动,已成为**企业的必然选择。

企业更应把握征求意见窗口期,深入研究方案内容,通过正规渠道反馈建设性意见。积*参与政策制定,既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努力,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。

迈向成熟碳市场体系

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仅仅是阶段性成果。从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描绘的蓝图看,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路径已然清晰。

持续扩围是确定方向。报告指出,中国将分阶段、有步骤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。民航业已在积*准备,研究制定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工作方案。

市场机制将持续完善。未来全国碳市场将不断丰富交易品种、交易主体、交易方式,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,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**化和效益**化。

碳定价机制将日益健全。随着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和活跃度提升,碳价信号将更加清晰有效,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,为全社会低碳转型提供强劲动力。

低碳行动将走向全民参与。以上海碳普惠为例,已累计吸引超20万市民开户,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,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。个人层面的碳减排行动,正在成为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。

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,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已箭在弦上。10月13日前的意见征询期,是政策完善的关键阶段,也是相关企业表达诉求的宝贵窗口。全国碳市场的这次关键性扩围,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,加速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。

碳市场作为碳排放资源配置的关键机制,正日益展现出在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核心枢纽作用。当钢铁的熔炉、水泥的窑炉、铝电解的电流都被赋予碳成本,中国工业的绿色革命才真正进入深水区。


阅读1
分享